航拍的三川黄河谷地的沃野田畴。通讯员 石延寿 摄
粮食作物增加1473公顷,油料作物增加840公顷;全省产业强镇达到18个;国家作物种质西宁资源复份库建成运行,保存作物种质资源44.85万份;在20万公顷耕地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全省饲草种植面积达15.3万公顷以上……
我们看到春播面积实现双增,产业带动扩面增效,种业振兴成效显著,绿色有机基础更牢,饲草产业加快发展,成绩来之不易,一组组数据,浸透着汗水和付出。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57.05亿元,增长4.2%。农业生产“长声”一片,农民收入也“水涨船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65元,同比增长7.8%。
【资料图】
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处长纪辉宗说:“上半年,我们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统揽,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抓手,攻坚克难、加压奋进,农业农村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青海省农牧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步履铿锵。”
安全底线更实,“三农”生产气象新
“今年我种的冬小麦,由于后期管理好,雨水充沛,是个丰收年。”提起今年夏收情况,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享堂村村民李子才高兴地说,现在村民浇地、播种、施肥、收割,一律使用现代化机械,人力投入比以前少,收入却比以前多。
夏收时节,机器轰鸣,冬麦飘香。不久前,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3万公顷冬小麦陆续成熟,进入收割期。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在金色的麦田里穿梭作业,村民忙着装运新粮,田野里一派丰收景象。
海东市民和县农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王国兰告诉记者:“通过实地测产,我们县冬小麦平均亩产量达到了700公斤,除去水分,实际产量能达到500公斤,比去年产量要增加70多公斤。”
将夏粮“丰收在望”变为“丰收到手”,农业机械化率的逐年提高是海东市夏粮生产再次迎来丰收的关键。
田间生长的是希望,粮仓充盈的是喜悦。
上半年,全省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57.89万公顷,同比增加1620公顷,是近年来播种面积最多的一年,为全年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类农作物苗齐苗壮、长势良好,一二类苗达到90%以上,若后期没有重大自然灾害,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负责人刘得国说。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来之不易的丰收背后,是青海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的实际行动:
——向良田要产量。
新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1.27万公顷,累计整治耕地“非粮化”1.11万公顷,完成目标任务的62%,撂荒地整治成果持续巩固。实施病虫害监测预报、全膜覆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作物单产提升项目,创建粮油菜“百千万”亩核心田、示范田、示范片500多个,推动示范田产量向大田产量转化。
——向种子要粮食。
加快良种推广,实施农作物种子及畜牧良种补贴,建设农作物种子田2万公顷,上半年,全省新审定登记各类作物品种9个,青杂5号和青杂12号分别作为骨干型品种和成长型品种,被列入《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重点推介。
——向农机要保障。
春播以来共检修农机具30.94万台(套),培训人员0.7万人次,发放跨区作业证368张,投入农机具22.93万台(套),保障了春播生产有序开展。
总的来看,提前部署、多措并举,拓宽视野、调整工作思路,一系列可操作、重实效的政策措施,为青海省“连年保丰收”提供了“硬核”支撑,也是青海省上半年农牧业生产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特色优势更显,产业发展“旺起来”
“今年上半年收入比往年增加了三四万块钱,而且我们购买的饲料也有补助,这让我们养殖户减轻了一定的负担,致富增收的信心更足了。”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哈勒景村养殖户素里木俄日说。
白藏羊是青海湖畔的特色品种,立足草畜联动,生态循环,海北州海晏县通过高效养殖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形成集群效应,促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海晏县白藏羊产业的发展只是青海省依托产业集群发展富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上半年,牦牛、藏羊集群一二三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40亿元、187亿元。同时,青稞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名单,这又一次为青海省青稞产业的资源整合、布局优化、链条完善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发展平台。
在已经入选的牦牛藏羊两大产业集群的数据里,我们不难看到产业集群发展所凸显出的最大优势。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打好特色优势牌,就是青海省农牧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今年以来,全省农牧产业在不断加大的力度推进下呈现出活跃向上的状态,互助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1.3亿元,加快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27家,60%的市州级以上龙头企业都融入到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中,以“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与此同时,渔业养殖从沿黄流域向陆基扩展,16处陆基渔业养殖基地已建成投产11处,国内外鲑鳟鱼销售市场逐渐企稳,截至6月底,全省水产品产量达6500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0%。
值得一提的是,饲草产业的加快发展成为上半年青海省农牧产业的一大亮点,省农业农村厅畜牧业处负责人邓生栋介绍:“我们充分利用好高原资源禀赋,起草《饲草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落实资金1.2亿元,利用低产田、撂荒地、荒山荒坡发展饲草种植,实施‘粮改饲’及‘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种植项目4.7万公顷,全省饲草种植面积达到15.3万公顷。”
产业链成链,工作环扣环,发展手挽手,鲜活的数据和实际的举措勾勒出青海省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态势。
输出地建设推进更快,农牧业发展绿意浓
在青海省奋力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进程中,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以规模化、标准化为切入口,上半年青海省的畜牧业发展力度持续增大。上半年末,全省牛羊存栏分别为730.45万头和1724.35万只,牛羊出栏分别为50.79万头和193.3万只,与去年同期相比,牛羊存出栏均有增加,牛羊生产企稳回升。
“青字号”品牌影响力的逐年提升是输出地建设有成果、有进展最直接的表现,“卖得好”是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最终目的。这背后是绿色发展贯穿始终的生动实践。
从源头把控上看。上半年,从20万公顷耕地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0.4万公顷耕地开展全生物降解膜应用,落实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6.67万公顷,农(兽)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到100%中,看到源头把控更严格,绿色基础更牢固,绿色有机的底色更加鲜明。
从新增有机监测草原面积133.3万公顷,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35个,追溯体系建设覆盖39个县(市、区),牦牛藏羊可追溯数量突破760万头和在湟中、大通、贵南、乐都4县(区)整建制创建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基地中,看到全产业稳量补链的不断完善。
更从推荐申报的82项农牧业地方标准、累计166.2万余张开具的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和98%以上自产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质量合格率中,看到农产品标准化的逐步提升。
省农业农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海英说:“下一步,我们将在产地环境‘增绿’、产业强链‘增效’、品牌建设‘增色’、质量监管‘增信’、先行示范‘增亮’、农牧民群众‘增收’上下功夫,努力在推进打造输出地建设上担当新作为、展现新成效。”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纵览青海高原,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新画卷,正在高原的绿水青山间徐徐展开。
关键词: